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台灣客家分布圖 |
四縣:桃園、苗栗,屏東及高雄的六堆地區。 海陸:新竹、花蓮地區。 大埔:臺中東勢一帶。 紹安:雲林崙背一帶。 此外饒平、永定散居各地。 |
生活不容易常常看不見油水,體力勞動需要的熱量特別多,所以需要吃「肥」的東西。因為做辛苦的勞力工作,會流很多的汗,需要大量鹽份補充,所以客家人特別需要「鹹」的食物。沒有吃過菜甫(乾的鹹蘿蔔)、灰鴨春(鹹蛋)鹹豆腐乾+豆豉的人,不會知道客家先民的辛苦生活。客家人喜歡吃「香」的東西,是因為香的東西耐飽。

鹹鴨蛋
鹹菜埔

豆鼓
客家炒麵是真的乾炒,乾乾的,也香香的。客家人賣炸芋丸、炸蘿蔔丸、炸菜丸的很多,這些東西又便宜,吃了又耐飽。客家菜多是硬料,故做的時候特別注重香。「客家美食」,早期有粑,近期則是擂茶,此兩種飲食兼具美味與現場表演效益之文化。
炸芋丸
炸蘿蔔丸
炸菜丸

客家麻糬的由來並不可考究,據說是古代客家人較窮無錢招待訪客,於是將剩飯搗勻加入花生粉、糖粉變成麻糬,目前在台灣麻糬可以說是以客家人做的麻糬最好吃,也最講究傳統的口感,一般的台式麻糬口感上較軟,比不上客家麻糬的Q和香。
臺灣客家建築文化
臺灣客家建築中帶來了家神祖先信仰,確立了「宗祠」、「家廟」、「公廳」等客家特殊建築類型。在空間表現上,具體呈現在「公廳」與「禾埕」,這兩個一虛一實兩個空間所貫串起來的組合,「日字廳、曰字井」,形成了「家族昌盛」的象徵意義。在材料的運用上幾乎都是因地制宜〈從精神的層次,也可說是延續原鄉之傳統〉,用泥土、用火磚、用木、用竹,率都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在色彩美學上,創造了與原鄉「白牆烏瓦」截然兩異的審美價值觀,逐漸吸收了閩南「紅磚紅瓦」的新風味。在空間格局的設計上,一方面堅持著公廳的家族性公共空間的規矩,另一方面也因地制宜形成南北分殊、西東各異的在地化客家建築風格。著名的新竹縣北埔天水堂姜屋、屏東縣佳冬蕭屋、六堆夥房與美濃菸樓等等優秀的客家傳統建築,都可以看到臺灣客家建築落地生根的具體軌跡。
白牆屋瓦
紅磚紅瓦
民俗信仰
臺灣客家的信仰與早期社會的形成有密切關係,幾乎每一個客家村落都有護佑村民的土地伯公,每一個客家聚落都有屬於自己的守護神,除了從原鄉帶來的觀音、三山國王、三官大帝、關聖帝君、媽祖等神明之外,還有在臺灣形成的本土神明義民爺、萬善爺、以及每個來臺家族都真誠崇拜的「來臺祖」信仰,經過兩三百年的落地生根,都已經過化存神,成為臺灣本土精神的支柱。
天水堂姜屋
佳冬蕭屋
六堆夥房
土确厝
美濃菸樓
正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