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揭開神秘原始林


員林畫家施並錫2007作品「百果山」〈楊銘欽翻攝〉
細韻長吟夜不休
臨風相和唱清秋
草中蟋蟀階前蚓
兩樣悲音一樣愁
-1937蘊山「蟲聲」
遙想遠古時代,消失的原始林宛如神秘面紗恐怕很難說清,員林百果山原始樣貌如何?自古生態環境和人文活動千變萬化,想恢復原始叢林模樣難度高,所謂「入門看人意,入山看山勢」如果從生養萬物的土地紋理觀察起,或許能揭開神祕的原始風貌。
動感的員林土地
◆員林鎮公所1990年初版《員林鎮志》共有十四篇357頁
◆員林百果山東北角因人為過度開挖讓原始地層裸露,清楚可見各時期的土地風貌。
從地理角度尋找當年故事,應是重要的門路。員林位在彰化縣中央偏東位置,東經一百二十度、北緯二十三度,面積四十平方公里。 東鄰南投和芬園,南通社頭和永靖,西接埔心北抵大村。
1990年 《員林鎮志》記錄員林山坡形成:
在新生代第三紀初(約六千萬年前)台灣島陸沉海侵,造成第二代地槽,堆積著以碎屑岩為主的第三紀岩層,當時員林位於海中。
八卦山台地於蓬萊造山運動時背斜隆起,西緣臨海。西坡並斷裂產 生低角度逆掩斷層。頭嵙山層是台灣最古老的更新世紀層,而員林區露出最古地層即頭嵙地層。
據研究下樟空以南屬濁水溪流域,故員林台地全為濁水溪造其功,且為其扇北緣區。來自造山運動之東南地質應力,員林斷層和田中斷層也繼續活動具累積性。
另依板塊運動說,員林東部的台地為海陸板塊擠撞以及臺灣內陸山地西滑,重力俯衝運動之結果。因較遠離板塊交會區,所受應力較小,背斜平緩隆起較低。又壓力主源在東方,故台地西陡東緩,西坡更生逆掩斷層。隨後洪積世時期濁水溪、大肚溪從中央山地帶下礫石、紅土,堆於台地上。全新世濁水溪、大肚溪沖積平原產生,員林是現代沖積層的一部份,全屬濁水溪沖積者,都是河成物堆積地層。
閱讀《員林鎮志》所整理的專家研究發現,員林自古為地槽環境,地理特徵「單純、新鮮、動感」。單純的地理環境全屬沖積層,台地屬洪積層,平原為沖積層。地理環境因淘選不良、孔隙率大、透水性強、尚未固結岩化,只有地層缺乏岩層,只在頭嵙山層的砂泥岩中才出現節理,風化程度小,台地沖刷崩落多,常呈現新露頭具新鮮度。員林地層仍在活動,使台地相對上升,平原相對下降,複合沖積扇的加厚速度快,動感的地理環境未來存在變數。實地走訪員林至今仍可履勘六種地質,那就是平地的現代沖積層,東面台地的複合沖積扇、東北台地的頭嵙山層碎屑岩相,東南台地頭嵙山層礫岩相,台地北端紅土礫石層,台地西緣斷層。

◆1899-1999《員林街紀事》

◆員林土層原始風貌之一,位在東山埔上方。
◆百果山簏崙雅里清河堂百年出水古井,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時,噴出比屋高的泥砂。

◆員林百果山垃圾場1990年局部的情形。
探訪員林地層
走過東山公墓、水源地及山腳路以東山坡,可觀察「複合沖積扇」地質,暴雨使地層鬆軟,台地易蝕易積,每年春夏土地大量出水,坑道泉水漫流谷深變淺,沖積物漫積,扇端石礫大於扇頂,形成土石庫。由於距離湧泉水源近,分級淘選差,礫石沙土與水源地無異,淹沒部份山腳麓斷層跡象。1959年八七水災和1986年韋恩颱風,百果山嚴重土石流,成為恐怖記憶。
走到東北角可發現員林最古的「頭嵙山層碎屑岩相」地層,地層西傾角度全員林最大,長期傾蝕呈丘陵貌,在東山天主教公墓側壁清晰可見。從山麓往東遠眺,幾大片淺棕色光禿不毛山壁,看了心不捨何以翠綠山林挖得光禿?裸露的地層像「三棧肉」!據說在地人出租廠商賣砂石土,怪手工人挖出的枯木呈暗黑木紋燒之火旺,也曾挖出貝類,所挖的土被叫做「原土」也就是「白汕土」賣給磚商使用。此處部分採土後成窪,雨後成池鳥類聚集,這兒局部改變原有生態,形成特殊區塊。有人見怪不怪有人司空見慣,有人議論紛紛,甚至延伸一些傳聞。總之,人類留下的愚蠢痕跡,他日想要恢復原貌,恐怕難上加難囉!
員林地層還有出水性高的砂岩層,散佈在湖水坑,堪稱水源頭此地崖多坡陡,居民採土石場之圓礫石建屋,在地人稱「樁墻厝」,平日以果園雜林為生。湖水坑之南的柴頭井地勢向南緩降,約三百公 尺低海拔,地形成丘陵,聚落就地取得圓礫石堆砌矮牆,屬「頭嵙山層礫岩相」,穿梭這一帶台地一階階,礫層陡峭蜿蜒,視野風光頗佳,在地人將最高的平台坡地稱做「崁頂」,晚進統稱「萬里長城」。兩旁楊桃、龍眼、荔枝與雜果林密集,像綠衣神秘客助人釋放壓 力,成為晨光運動人士最佳的活動場地。專家勘查研究發現,柴頭井一帶礫石為主,間夾薄土層,地面土層發育不良,土薄礫石滿地,石表圓滑,層理不明透水性大,膠結不佳土石鬆軟手撥即落,間土雨蝕流落礫石突出。遠古以來這座山林忠誠在員林東方守候,每年老鷹、五色鳥、綠繡眼、麻雀、白頭翁等常客穿梭林間,成為員林最珍貴的動態資源。
南北向的山腳古道兩旁,今日蓋滿樓房和一般街道差不多。俗話說:「千算萬算毋值天一劃」向來以蜜餞和水果盛產聞名的員林,誰也料想不到好山好水的百果山麓會是多災多難的區域。 1999年8月才發生「大排水溝決堤」事件,沒想到9月竟出現更嚴重的 「活斷層地震」。或許今日有人淡忘九二一大地震所造成的傷害,但在地人卻歷歷在目,尤其是山腳下崙雅社區,張厝左護龍屋內噴黑沙及膝,古井噴黑沙二層樓高,社區幾乎全是受災戶。張平和表示山腳路振興里二十戶房屋全倒,六十五戶房屋半倒,其餘都是「受驚戶」。當時員林鎮公所在靜修國小成立救災中心及災區重建工作小組,借用員林國小和育英國小活動中心做為災民收容所;約請慈濟功 德會、茉莉、莒光同濟會及慈善機構團體為災民服務。據彰化縣政府保守統計員林災情房屋全倒306戶、房屋半倒101戶、死亡24人、重傷 11人、路面損毀1.2萬平方公尺。
專家勘查研究報告指出山腳路沿線屬活動斷層,百果山以北叫員林斷層,百果山以南叫田中斷層,每年夏季暴雨期,山上土石流往山腳路漫積,經年累月蓋住部分斷層軌跡,但專家認為「地震會牽動這條地殼脆弱帶」。百果山麓建築物地基普遍沈陷傾斜,與地下土壤液化有關,這次位在八卦山脈東麓的車籠埔斷層錯動散出能量,穿過山 脈推擠到西麓員林斷層,造成社頭、員林地盤,出現由東往西做水平移位及南北隆起現象,許多道路南北向裂縫。
斷層夢魘壓在員林人心頭,如何與大自然共存是員林人重要且必須注意的生活課題,《彰化國學研究會百期詩集》收錄當時七十八首「賑災救濟」詩句,見證那段驚悚的夢魘:
巨震成災損失多,山崩屋倒嘆如何? 家園重整輸全力,賑濟捐錢發浩歌。〈張甲二〉
頻傳地震劫山河,家破人亡唱輓歌; 捐款賑災行大愛,同舟共濟莫磋跎。〈吳喚騰〉
年逢不順動山河,七級搖來慘更多; 劫後人人餘悸在,家園重建非信訛。〈賴木爐〉
斷層液化震災多,凹凸崎嶇嘆奈何? 居此同胞難入夢,待君賑濟感恩波。〈劉鈕燈〉
天搖地動急如梭,屋倒人亡任折磨; 總統登輝頒急令,動員全力救奔波。〈林炳堂〉
地震災區慘事多,生存條件又嚴苛; 善心人士齊捐獻,重建家園志不磨。〈林劍鏢〉
員林東邊山林台地沿路盡是紅壤、黃壤、粘板岩新沖積土、崩 積土的痕跡,土壤生產力低的山林,庄民克勤克儉迎接挑戰,種植雜林果園,世代耕作傳衍後裔。至於員林平原和坡地是截然不同的土表,據專家調查研究擁有世界最肥沃土質,稍做比較就能體會員林坡 地與平地生活的差異。
員林東邊坡地起伏大、土層薄、侵蝕多、土地零碎複雜偏酸性,土色鮮排水良好,質地粗含三氧化物和鐵鋁物質,含水少而深,有機質多生成年代較平地久,土力貧瘠,人文活動少而稀,表土土質變化較小;相反地,員林平地坡度小、土層厚堆積快,土類較完整,單純偏鹼性,質地細,土色暗,含水多而淺,排水不完全,含石灰質及石灰質結核有機質少,生成年代較短暫,土力肥沃,人文活動多且密,種植稻蔬為主,污染較嚴重,風化程度較弱,表土質變異較大。 截然不同的土地,同時滋養員林人,探索員林向度廣,浪漫、休 閒、健行、懷舊、生態、人文、果香皆可。過年過節,外地朋友到員林導引朋友穿梭百果山林,探索遠古的員林時空,阿都總虔誠呼喚:「神秘的土地啊!偉大的母親。原始的山林啊!員林的發源」。
林厝遺址
倘若要揭開員林史前文化秘密,得直抵泉州寮林厝過溝一帶荔枝園,這兒埋藏「林厝遺址」,三千七百年前的史前文化出土,掀起不小台灣人類古文化旋風。走訪林厝交流道附近人家,從「霧煞煞」的庄民表情研判,林厝遺址古文化認知尚待啟蒙。
閱讀專家研究報告可知,因修建東西向快速公路漢寶-草屯路線工程,中華顧問工程公司委託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先生,1992年起在規劃道路上進行考古遺址調查研究。
1995年起,進行兩階段現場實地開挖工作,並在公路高架橋墩位置進行全面性挖掘搶救工作。共挖出五十處5×5m探坑,出土文物豐富,由上而下計有表土層、灰黑文化層、黃褐色土層、礫石層。表土層推估為近代利用地層,多半用於整地、耕作、種植果樹、建築;表土層發現清中葉古物,諸如青花瓷、硬陶、土埆厝地基,混雜些許史前陶器等,推估此地成庄的生活情形應

◆此處專家推估約三千七百年史前文化命名為「林厝遺址」。邱美都走訪76號東西向快速道路北岸荔枝園現況。
早在十八世紀中葉,此地是柴頭井林厝仔聚落,由張劉黃陳等姓入墾居多。
下二層為鬆軟灰黑文化層,出土生活用具的灰黑陶,紋飾多變的罐和缽,少量的石器和鐵器, 許多儲藏物品的灰坑遺跡,內有陶器和石器。經測定推估約在西元700-1000年的遺址文化,反映當時以農為主漁獵為輔。因出土文 物種類多,專家命名為「林厝類型」。下三層為堅硬黃褐砂土層,
出土不少繩紋紅陶、石器,經測定推估距今約3200-3700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較晚階段,此時已用打製石斧、石鋤墾植以石刀收割。另有少量石鏃和網墜出土,可見有狩獵生活。還有炊煮和儲物的繩紋紅陶具藝術之美。出土錛鑿器多半屬台灣玉,和台灣東部文化關係密切。下四層為原始八卦山礫石堆積層,未見人類遺物卻發現不少礫石流現象。
綜合台灣考古專家劉益昌、屈慧麗、趙金勇、鍾亦興等實地調查 研究發現,林厝遺址相對年代3000-2000B.P.或稍晚1100-1300B.P., 發現的遺物陶器有橙紅色陶、灰黑色陶、橙黃皮陶、橙色陶、器蓋、 陶紡輪、陶環、陶圓板;遺物石器有打製斧鋤形器、磨製斧鋤形器、 磨製錛鑿形器、磨製石刀、磨製石鏃、刮削器、砍砸器、砥石、石 錘、網墜、穿孔圓板、小型圓板型飾品。林厝遺址文化與同期中部牛 罵頭文化、南部牛稠仔文化、澎湖鎖港文化等,有很大共通點。這樣 的新發現讓員林歷史紀錄往前進,專家劉益昌認為與員林平埔族大武郡社可能有關聯,另有專家推估可能與六千年前入台的南島語族文 化有所關聯呢!
假日到員林百果山走訪,記得要到泉州寮之南,青山國小東南約一百公尺處,過溝林厝一帶走走,在東西向快速道路林厝交流道橋墩北岸荔枝園,面積約一萬平方公尺,保存狀況良好,遺址目前多為果園,當年進行道路工程時開挖出土,造成相當程度破壞但為了讓東 西向快速道路工程順利進行,工程單位請專家現場勘查評估後立刻回填。長眠林厝的陶紋史前文化,宛如流星初露光芒旋即消失,讓神秘 面紗再度漫披百果山麓。
走踏傳說中的林厝遺址,阿都喜憂參半,喜的是台灣古文化之寶座落員林,憂的是開發腳步破壞古文物,忽視遺址維護工作。冥想遠古時代,幾萬年前這塊原始山林形成久遠,三千七百年前,此地已有人的生活痕跡,雖沒有文字發現,卻但想像原始林生活已有聚落、
互動生活方式、狩獵、刀器,甚至有美的飾品和陶器文化。再深度冥想,林厝遺址是否發生不可抗拒災變?原始人要如何求生存?不知道林厝遺址周邊,到底深埋多少史前秘密?亦或是更多不為人知的可能?諸多無限可能存在,讓林厝遺址文化寶藏宛如臺灣寶鑽,將會是臺灣在世界舞台放光芒的文化重點之一,是我們戮力守護珍貴的文化資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