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含義

端午節爲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
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之日,所以五月初五被稱爲端午節、天中節、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爲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一、端午節的由來
起源一: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他認為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人們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起源二:古越民族圖騰祭
長江中下遊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百越族。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在水鄉是龍的子孫。他們的生産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
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作爲生活用品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
起源三: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第三個傳說爲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嚎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被民間頌揚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二、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迹。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屈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賽龍舟前要請龍、祭神劃龍船時還要唱歌助興。
喝雄黃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掛艾草與菖蒲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可使主人身體健康。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針灸裡面的灸法是用艾草作爲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菖蒲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與菖蒲來驅病、防蚊、辟邪
端午節吃粽子又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也很多。從餡料看,有棗、豆沙、蛋黃等多種餡料。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非常流行。
五色絲線為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被視爲吉祥色。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因此端午節清晨,大人們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繫線時,孩子們不能開口說話。五色線不能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次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抛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從此可以保安康。
戴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戴香包很有講究。老年人爲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子們喜歡飛禽走獸類,如老虎、豹子、猴子、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也很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姑娘早早的就要精心制作一個別致的香包,趕在端午節送給自己的情郎。